小米科技|造车拖累手机?小米最坏的时刻或还没到来( 二 )


根据雷军的规划是 , 小米汽车将在北京建设年产量30万辆车的工厂 , 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 。
也就是说 , 小米汽车产品落地将在2年之后 , 从今天来看 , 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在退潮 , 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 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投入才刚刚开始 。
目前来看 , 小米的布局策略主要是通过投资行业供应链厂商来实现汽车产业链的整合 。
小米的投资布局中 , 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在AI自动驾驶领域的布点 , 这是智能汽车的核心战场之一 , 当下无论是特斯拉 , 小鹏、蔚来、百度等玩家都在该领域深耕多年 , 小米需要从头开始追赶 , 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与投入的过程 。
在汽车领域 , 作为一个后入者 , 要超过市场现有领导者 , 往往到付出更大的代价 。 小米已经在供应链、软件开发、智能座舱等方面需要持续投资布局 , 但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 。 有业内人士总结 , 仅仅为了烧出一套数字电车体系 , 蔚来烧了近400亿元 , 特斯拉烧了1000亿元以上 。
按照华为“压强原则”来估算 , 新入场企业至少要在短时间内“烧掉”2000亿元才能尽快抹平和新势力实力差距 。
恒大汽车至今已经烧掉了将近500亿 , 但仍没有一辆车实现量产 , 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个恒大 。
而小米作为新入局的造车势力 , 在持续投资布局之下 , 1000亿能烧多久 , 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
但可以知道的 , 造车是一个长周期的项目 , 投入是个无底洞 , 小米还是一家创业公司 , 无论是主业手机的技术实力、产品竞争力 , 品牌影响力还处于持续追赶阶段 , 在当前的关键时刻全力投入造车 , 这可能将持续影响小米在手机业务层面的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的精力与深耕 。
小米选择进入汽车行业并不是因为它已经坐稳手机市场的地位 , 而是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雷军是风口论的信奉者 。 雷军过去在谈早年的创业经历的时候 , 曾谈到自己比马云勤奋努力 , 却没有马云成功 。 雷军自己总结是因为没有顺势而为 。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 , 雷军相信顺势而为 , 只要顺着未来的风口布局 , 成功的机会就很大 。
这种对风口的执念以及对顺势而为的坚定信念让雷军相信电动汽车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增长点 , 也是小米的未来 。
另一方面是 , 手机业务的高速增长时间窗口已过 , 小米一方面的判断是小米已经坐稳了国内四强 , 但要在高端市场与苹果争雄 , 小米深知实力尚不够 , 手机市场短时间内在高端市场谋求高利润实现营收增长不现实 。 手机业务已经进入了阶段性瓶颈期 , 高投入低回报或已是常态 , 投入产出比已经不高了 , 它需要寻求更快驱动股价增长的项目 。
这种想法没有错 , 小米也强调有足够的现金和现金流来支持公司造车业务 , 而小米汽车也暂时不考虑单独上市融资 。
但事实上 , 分拆单独上市融资其实也有好处 , 它不会过于消耗小米公司的现金流 , 可以为小米手机业务的主业保留更多的研发投入资金 。
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底 , 小米账上现金余额约1080亿人民币 , 这其实小米依赖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赚的辛苦钱 , 这些现金流原本可以为小米未来在手机业务上的研发投入蓄力 。
但当前小米并不想将造车业务分拆出去 , 而是要将造车业务发展成为小米市值另一个核心支撑点 , 突破当前的市值局限 。
但问题是 , 汽车业务放在小米公司内部 , 它可能更多的消耗了小米未来可以在手机业务上的研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