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这个人才倍缺的行业却没人?( 三 )


无论是李子柒还是张同学 , 他们的影响力虽然还没有对三农产业激起明显的波澜 , 但不得不承认 , 他们在吸引年轻人驻足的同时 , 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份认真的“邀请函” 。
——这是一片你并不那么了解的世界 。
提到三农 , 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 , 但也不至于那么诗情画意 。
这里 , 也是一片热血与鲜花的战场 。
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这个人才倍缺的行业却没人?
文章图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 但一直不是农业强国 。
这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就是年轻力量的缺乏 , 这包括机械化、育种、转基因、复合化肥、精细化管理、农业服务等一系列新形式或新技术的欠缺 。
这些铸造农产业现代化升级的器物 , 对农产业的根本性变革 , 是极其有必要的 。
从全球视角去看 , 美国作为一个全球农业大国 , 从事农牧业的人口不到300万人 , 而这些人 , 却养活了将近3.3亿的美国人 , 同时还兼顾全球的出口 。
我们的农业 , 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好在 , 我国的农业科研人一直在努力缩小距离 。
03
比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 他们就在番茄研究领域 , 谱写了一段发愤图强的故事 。
50年前的中国番茄市场 , 还处在受日本、美国、西班牙、法国的进口“洋柿子”的垄断下 , 而且这些国外品种进入国内的价格高昂 , 每公斤种子高达10万元 , 超出我国番茄种子价格百倍 。
当时的科研人 , 极其希望扭转这样的被动局面 。
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这个人才倍缺的行业却没人?
文章图片
年过七旬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回忆说:“早年间 , 我到国外考察学习 , 吃饭的时候在餐桌上看到了红红的番茄 , 特别心动 , 但又不好提出将番茄带回国内的想法 。 于是我在吃完番茄后 , 借擦嘴之机 , 把番茄种子吐在餐巾纸里‘悄悄’保存起来……”
就是用这样的种子 , 李景富在没有助手 , 科研环境极其简陋的条件下 , 亲自挑水浇灌试验田 , 光脚站在地里 , 研究番茄培育 。
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这个人才倍缺的行业却没人?
文章图片
八十年代 , 他开始在黑龙江推广大棚种番茄 。
当时的农民并不欢迎这样的推广 , 经过三番五次协调 , 李教授承诺如果大棚种出来的番茄收入低于同期种黄瓜的收入 , 差多少钱 , 教授自己给补 。
老一辈人在十几年的努力下 , 让各个地方开始出现转变 , 农民开始接受新技术 , 最直接的反馈就是 , 技术让他们的田地提高了产量和收入 。
李景富因为在番茄领域的成就 , 被人称作“中国番茄大王” 。 实际上 , 在各个农业领域 , 我们都能从历史脉络中发现振兴中国农业的科研人 。
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这个人才倍缺的行业却没人?
文章图片
作为一名年轻的职业种植者 , 今年是徐丹在温室里种番茄的第九年 。
每天早晨7点40分 , 他准时从北京市区的家中出发 , 开车100多公里 , 抵达城郊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种植基地 。
在早高峰的拥挤车流中 , 他是一个逆行者 , 逆行向农 。
这位毕业于世界农业顶级院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年轻人 , 现在是极星农业的负责人 。
在北京密云的种植基地 , 他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 , 就是打开温室气候计算机 , 查看云南基地前一夜的温室温度、设备运转情况 。
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 , 都是和番茄相处 , 他管这个过程叫做“作物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