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不愿意买买买了?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买买买了?
文章图片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买买买了?】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专栏作者豹变原创作品 , 作者陈杨园 , 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
不敢花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
最近 , 95后女孩周辰开始了与支付便利的单方面作战 。
她先是关停了自己的花呗支付 , 又将银行卡一张张从微信、支付宝解绑 。 最高峰时 , 她的微信同时绑定了两张信用卡、三张银行卡 。 如今 , 她只留下了一张常常没有余额的非常用卡 。
现代支付从现金到POS机、再到手机、指纹、人脸 , 乃至免密、先用后付 , 互联网的便利性灌溉出了新世代更开放、随性的消费观 , 但现在 , 年轻人开始主动为支付“设障” , 目的只有一个:控制住消费欲望 , 拒绝剁手 。
非必要不买 , 年轻人这一消费趋势也反映在刚结束的6.18电商节上 , 鞋服、护肤、彩妆等非必需品呈负增长 , 洗护清洁等刚需成为高增长品类 。
疫情打乱了经济的节奏 , 也给顺风顺水的年轻人补了饥饿记忆这一课 。 在上海“静默”的两个月里 , 许多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物资匮乏” , 团菜、抢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从买买买到囤囤囤 , 年轻人开始从剁手 , 月光族走向抠门、攒钱求安全感 。
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消费市场不得不面对一个新课题:如何给年轻人一个花钱的理由?
年轻人不敢买了“口红唇釉从ysl、阿玛尼降级到了四五十的canmake和完美日记 , 腮红从nars换到了十几二十块的essence , 眉笔、眼线更是交给了名创优品 。 ”2020年过到一半时 , 胡欣总结了自己的化妆品平替之路:“没必要为贵价化妆品两三成的优秀花十倍的钱” 。
2020年是疫情元年 , 未来两三年疫情的反复还没被大多数人意识到 , 但在新闻报道里 , 餐饮、外贸等行业受到的疫情“突袭” , 让一些年轻人第一次有了危机感 。
“平替”成为年轻人讨论化妆品、服饰、包包时的热词 , 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 , “想买的还是要买 , 买便宜一点的就行 。 ”
更强烈的危机感还在后面 。
2021年的年末 , 王芳的公司进行了一波优化 , 她一位96年的同事被优化了 。 此后半个月 , 这位同事都没能找到工作 , 为了节省房租 , 她回到了父母身边 , 在新城市找了两个月工作依然不顺利后 , 她无奈开始报班学习为转行做准备 , 接受了父母的“救济” 。
王芳成了前同事在这个过程倾诉苦恼的对象 , “听的时候就像自己也马上要经历这样的事情一样 。 ”王芳感同身受 。
她们的工作主要是服务大公司客户 , 2020年疫情后 , 她们逐渐感觉到过往合作更难谈了、公司的业务奖金也越来越难拿了 , 但直到减员发生 , 她们才真正意识到许多行业间经营困境的相互传导 。
“年轻人其实是在危机的第一线的 。 ”王芳开始有了危机感 , 在前些年人才争夺热的影响下 , 许多大公司里的年轻人薪资是倒挂老员工的 。 裁员发生时 , 薪酬更高 , 工资年限更短的年轻人也成为更优先的优化对象 。
王芳开始把存钱当作一个硬性目标 , 以应对她的不安全感 。
“攒钱”的年轻人队伍在疫情后迅速壮大 。 支付宝数据显示 , 2021年上半年 , 95后通过余额宝货币基金攒钱的金额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38% , 而其他群体的同比数值仅为4.6% 。
这轮疫情带来的危机感 , 让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储蓄、消费习惯是否具有抗风险的能力 。 在花钱与存钱之间 , 更多年轻人开始转向余额数字上涨的踏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