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陈根:互联网下半场,阿里难造风( 四 )


因此 , 这些国家的用户已经对谷歌、亚马逊之类的平台产生并建立了强大的粘性 , 而留给阿里的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是欠发达国家 。 这些国家的投入与产出收益比不高 , 因为需要投入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来进行提升网购的体验 。
新业务变现遥遥无期
除了电商增长的失速 , 以及高投入却难增长的掣肘 , 更令市场感到担忧的是 , 阿里疯狂烧钱的多元化新业务变现遥遥无望 。
近年来 , 随着战略投入力度向新业务的倾斜 , 阿里从最初的单一产品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淘宝、天猫为核心;淘特打造极致性价比;点淘专注购物体验;闲鱼打造消费社区;本地生活(飞猪、饿了么等)提升身边效率、新零售打通线上线下的多元化产品矩阵 。
阿里的目的显而易见 , 通过不同细分市场的覆盖 , 不断丰富多层次消费体验 , 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 增加用户、商家与平台之间的粘性 。 而随着综合商业生态版图的不断完善 , 新板块的营收占比也开始增加 , 抵御核心电商营收下滑的风险 。 同时 , 随着各版块之间整合力度的加快 , 整个生态有望带来较高的协同效应 , 为未来的长期营收增长提供动力 。
但与此同时 , 在战略投入持续加码下 , 相当于阿里实施的是“以利润换份额”的扩张逻辑 。 这也就意味着 , 短期内阿里的盈利能力必然受到明显的冲击 。 事实是 , 至少目前看来 , 阿里加注的“未来”就一直在消耗着它的增长 。
以当下阿里寄予众望的“淘特”为例 。 淘特的定位非常清晰 , 走的就是低价电商 , 它的战略作用就是从下沉市场中给阿里带来新的用户 。 “淘特”作为阿里下沉的重要武器 , 在阿里体系里也显得格外重要 。 淘特的建立 , 显然就是一场与拼多多的正面硬刚 。 最新的财报里显示 , 淘特上线18个月已拥有2.4亿年度活跃消费者 , 且在过去的几个季度里一直保持着千万级别的用户增长速度 。

看上去很是乐观 , 但这些增长的背后都是阿里不惜重金烧钱换来的 。 无疑 , 在监管趋严、行业竞争格局加剧的大环境下 , 对盈利能力的损耗 , 会使得阿里的利润增速持续位于下行通道之中 。
此外 , 众所周知 , 阿里和腾讯都是资本大户 , 也是收购大户 。 但两者的收购逻辑有差异 。 阿里的收购逻辑 , 是收购之后 , 换掉原来的高管或者创始人 , 派来自己的嫡系部队进行管理 。 因为这样做 , 阿里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战略以及决策 , 让这些公司为自己的电商主业提供流量 。
但显然 , 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 。 一方面 , 被收购的公司 , 已经完全无法按照创始人的规划来发展 , 严重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 另一方面 , 阿里这样做 , 给自己在投资界带来了很不好的观感和名声 。 许多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 , 正是因为不想自己的创业心血被阿里毁于一旦 , 才拒绝被阿里收购或者入股 。 比如美团的王兴 ,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美团最开始是阿里投资的 , 后来王兴因为不满阿里的做法 , 才转投腾讯 , 甚至成为了阿里的死敌 。
而从腾讯的众多投资公司中却可以看出 , 腾讯采取的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投资策略 。 比如京东 , 美团和拼多多等 , 腾讯不仅入股这些公司 , 给它们提供发展资金 , 而且还将自己的社交流量开放给它们 , 扶持它们的发展 。 更重要的是 , 腾讯从来不干涉这些公司的“内政” , 准许它们独立运营 。 正是因为如此 , 所以被腾讯投资的公司 , 大多数发展得都比较好 。
正如资本市场所流行的那句话:凡是公布阿里要收购的企业 , 被收购企业的股价就会大跌;凡是公布腾讯要收购的企业 , 被收购企业的股价就会大涨 。 这或许是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最好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