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垄断锂电池材料十倍高价压榨中国,为什么会被中国“反杀”?

日本|日本垄断锂电池材料十倍高价压榨中国,为什么会被中国“反杀”?

文章图片

日本|日本垄断锂电池材料十倍高价压榨中国,为什么会被中国“反杀”?

文章图片

日本|日本垄断锂电池材料十倍高价压榨中国,为什么会被中国“反杀”?

文章图片

日本|日本垄断锂电池材料十倍高价压榨中国,为什么会被中国“反杀”?


文|华商韬略 吴苏
在如今风头最劲的锂电池领域 , 日本抓了一手“王炸” , 几个回合之后 , 赢家却是中国 ,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要知道 , 1991年 , 锂电池由日本巨头索尼在世界范围内抢先实现商业化 , 加速将照相机、摄像机、随身听等产品销往全球 。
【日本|日本垄断锂电池材料十倍高价压榨中国,为什么会被中国“反杀”?】2000年后 , 手机和笔记本渐渐成为锂电池两个最大的应用 , 此时的日本仍然在开发和生产方面一马当先 。

彪悍到什么地步?根据日本富士凯美莱总研2006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 日本在锂离子电池的四种主要构件中拥有全球最高份额 , 正极材料和电解液、隔膜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7% , 负极材料更是垄断了96%的份额 , 可谓“王炸”扎堆 。
凭借垄断地位 , 日企在中国市场疯狂收割 。
据媒体报道 , 2000年前后 , JFE化学、东海碳素、吴羽化学等日企从中国黑龙江、山东等地买进天然石墨作为原材料 , 加工后的锂电池负极材料转到中国 , 一来一去 , 每吨价格飙涨到50万元至70万元 , 是原材料的十倍以上 。
然而 , 到了2010年代后半期 , 提前发力的中国企业顺势而起 , 加入市场份额的争夺战 , 影响力越来越大 。
《日经中文网》直言 , 到2017年 , 锂电池四种构件的市场份额榜首均由中国企业夺走 , “日企无法轻易夺回榜首位置” 。
换言之 , 花了十多年时间 , 原本属于日本的“王炸”全部被中国拿下 , 连份额最高的负极材料也不例外 。
这样的“战绩” , 主要仰仗中企进击 , 首先杀出来的 , 是生产西装的杉杉集团 。

1999年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 , 杉杉创始人郑永刚预感到ZARA等国外服装巨头将打到“家门口” , 于是推动转型 。
经过寻觅和验证 , 团队砸下一个亿 , 将鞍山热能研究院“中间相碳微球”这个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锂电负极项目打包买走 。
两年后 , 上海杉杉成立 , 中间相碳微球年产能达到200吨 。 别看产量不大 , 却将这一材料的价格压到30万元/吨以下 , 原本靠垄断地位“压榨”中国人的日企开始承压 , 有的被迫关停生产线 。
杉杉集团用性价比撞开了日本负极材料的垄断“城墙” , 而作为后来者 , 贝特瑞经营的头两年并不顺利 , 直到2002年 , 中国宝安集团出资600万元控股了公司 , 加上关键人物岳敏的到来 , 负极材料才成为业务聚焦点 。

岳敏团队瞄准中间相碳微球之后的又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 , 即改性天然石墨 。 2003年 , 贝特瑞负极材料实现量产 , 并进军海外市场 , 到2006年 , 其斩获负极材料市占率全国第一 , 也成为全球第四大负极材料厂商 。
杉杉集团、贝特瑞打破日本垄断 , 乃至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 但限于当时市场空间不大 , 营收并不突出 , 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宝安一直将贝特瑞的收入列入“其他行业收入” 。
关键节点上 , 2011年3月 , 日本发生一场里氏9级地震 。 这是日本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地震 , 引发海啸 , 席卷布局有核电站和钢铁、石化产业的东海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