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最强光催化剂“出手”“水变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云南大学柳清菊教授团队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唐军旺教授团队、华东师范大学黄荣教授团队合作 , 以单原子铜锚定二氧化钛 , 成功制备新型光催化剂 , 其分解水制氢量子效率高达56% 。 这意味着“水变氢”有了一条可实用化的新路径 。
在太阳光或一缕LED紫外光照拂下 , 玻璃烧杯中加入一点点白色粉末 , 无须加热也无须其他能源 , 烧杯里的水便可源源不绝产生氢气 , 且经过数百小时的实验 , 这种白色粉末的量并未衰减 。 在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实验室 , 你能见到这样的“奇观” 。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 , 洁净的氢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 , 高效、低成本制氢 , 特别是光解水制氢是科学家研究的方向 。 1月10日 , 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云南大学柳清菊教授团队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唐军旺教授团队、华东师范大学黄荣教授团队合作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以单原子铜锚定二氧化钛 , 成功制备新型光催化剂 , 其分解水制氢量子效率高达56% , 被审稿人称为“世界纪录” 。 这意味着“水变氢”有了一条可实用化的新路径 。
提高催化效率 才能助推光解水制氢走向实用化
氢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 燃烧值很高 , 可达每千克140兆焦耳 , 其具有来源丰富、燃烧产物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 有望代替石油和天然气 , 因而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 若能得以大规模实际应用 , 将为“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贡献 。
“目前 , 制备氢的主要方法有化石燃料制氢和电解水制氢 , 但两种方法都需消耗传统能源 。 ”柳清菊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介绍 , 化石燃料制氢 , 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 每生产1千克氢气 , 将产生10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而电解水制氢也存在能耗和成本问题 。 “在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 开发清洁、可持续、低成本的制氢技术 , 推进氢能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 ”柳清菊说 , 采用光催化技术 , 利用太阳能驱动水分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新方法 。
自1972年科学家发现二氧化钛半导体具有光催化性能以来 , 光解水制氢一直受到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关注与重视 。 在能量大于或等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照射下 , 光催化材料价带中的电子吸收入射光子的能量跃迁到导带 , 形成“电子—空穴”对 , 空穴和电子迁移到材料表面 , 与表面吸附的水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也就是电子与水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气 , 空穴氧化水产生氧气 。
然而 , 由于电子带负电 , 空穴带正电 , 使得光催化材料中光照所产生的“电子—空穴”很容易复合 , 导致产氢量子效率低下 , 严重阻碍了光解水制氢的发展 。 因此 , 如何阻止“电子—空穴”的复合 , 提高光催化制氢效率 , 成为目前国际上光催化研究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 , 也是制约光催化制氢技术实用化的瓶颈难题 。
这其中 , 光催化材料是核心 。 而光催化材料的活性、稳定性和成本是决定光催化技术能否实际应用的关键 。
铜离子“补位” 新型光催化材料设计制备突破瓶颈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催化剂 。 相比传统金属催化剂 , 金属单原子催化剂中的原子以单个的形式负载在载体上 , 在催化反应中可充分参与反应 , 实现反应活性中心的最大化 , 利用效率可接近100% , 在理论上可以同时提高催化活性并降低成本 。 然而由于单原子具有极高的表面能 , 在合成和催化反应过程中容易团聚、稳定性差、寿命短且制备成本高 , 阻碍了其实际应用 。
“这次起光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钛 , 是一种钛和氧规则排列的晶体 , 我们通过独特的合成工艺 , 在其中生成大量的钛空位 。 ”柳清菊向采访人员解释 , 有了这些钛空位 , 就可以请铜离子来帮忙“补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