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首发丨阿里云刘伟光:3.5万字拆解「核心系统转型」,核心从业者怎样寻得「出路」?( 七 )


断言5:核心转型最佳路径是追求“P/PC平衡”-- 产出和产能平衡。不仅仅是完成 “产出”任务(应用迁移),更为重要的是升级“产能”(技术架构能力)。“产能”(技术架构)升级后会推动更大的“产出”(业务价值),成为全行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引擎。
误区6:选择各个领域的最佳“供应商”,完成各自擅长的工作任务(咨询建模、架构、设计、应用、基础软硬件)。某银行E找了专业咨询团队进行业务梳理与业务建模,然后这些资产大部分停留在纸面,并没有相关后继的指导和形成标准规范。导致核心研发团队依旧不太清楚如何开展后继的大规模开发。后继根据各个业务板块进行应用开发商的招采,选择各个领域最佳供应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仰赖于应用开发商的经验,没有办法参考前期业务咨询和建模的资产,例如某应用开发商A负责客户模块,某应用开发商B负责产品模块,大家都只熟悉自己这部分“最佳实践”。如何遵照前期的业务建模的成果,如何在整个核心项目群内形成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落地是没有参考和总控的,导致没有达到最初的规划和设计目标。
断言6:核心转型相比选择“供应商”而言,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具备“端到端落地实践”的。从理念、方法论、设计规划、平台架构、标准规范都能够战略性长期投入和总体把控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落地实现业务敏捷和推动数字化转型,而不是为一堆冠名“数字化转型”的文档买单。
这些结合客户常见现状、误区和思考断言,也是未来在核心转型中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要素。流水可能会绕路,但绝不会回头。
1.4新思路新出路
面对复杂性,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套“方案”,而是一套应对的“原则”。
针对以上常见的困惑,窘境和挑战,要达成核心云原生分布式转型的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方案,更需要一套能够指引行动的“原则”。正如雷-达里奥在《原则》一书中提到:原则犹如指引行动的“灯塔”,它连接着我们的目标与行动。解决不确定性靠敏捷、解决复杂性靠原则,越是复杂的系统越需要一套原则来保证。
我们将金融核心转型所需要的原则总结为一个全新“六边形”原则。
1)业务技术闭环原则:整个体系需要支持“业务-技术”闭环敏捷模式,让业务敏捷从一句口号到真正能够快速开发落地上线(从有业务想法,到建模,到领域设计,到服务设计,到数据模型,到应用开发,到应用部署,到应用治理,到应用运维的)
2)自动化生产线原则:云原生分布式转型提供端到端的工具链,必要的基础构件以及先进的实施工艺,形成完备的、端到端的、自动化的、高效的、简便的且可落地、可运营、可治理的完整体系。比如可以将业务流程数字化为可呈现可复用的资产,并能自动化转换成为应用系统编排流程。比如可以将业务的服务模型定义自动化转换成为应用和微服务模块的代码框架,并且可以选择装配对于云原生分布式环境下事务与数据一致性的支持,选择装配从业务角度端到端监控的能力,类似的能力数不胜数。
3)开放可插拔原则:这个体系是开放,可集成的生态体系,能够以相对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构建出云原生应用。
4)可组装构造原则:依赖这种体系,可高效支持新的金融业务形态,如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碳金融,开放金融等等。因为这些纷繁复杂模式的标准化构件通过生产线能够快速制造并复制出来,只需要叠加和装配差异性的部分。
5)普适性兼容性原则:这种体系彻底的改变了目前核心领域手工作坊的人力堆积模式。如果最复杂且对于技术要求最高的核心领域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来实现,那么该体系更可以使用在面向未来云原生模式的更广泛的业务应用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