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est雷军都开始造车了,为何李书福却偏要跑去造手机?( 二 )



弹幕式覆盖,拖垮了自己
汽车行业有句调侃:吉利拥有多少品牌和车型,恐怕连吉利员工也不一定清楚。
我们看看这张表,就能明白这句玩笑背后的含义了。

polest雷军都开始造车了,为何李书福却偏要跑去造手机?
文章插图

不断扩增的业务版图,为吉利寻找更多的收入来源;但是品牌与产品线的繁杂,意味着吉利集团内部的研发、生产、销售成本也会不断膨胀。
据吉利近几年的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开始,吉利的营业总成本就开始出现持续的大规模上涨,短短四年时间,营业成本就从489亿元陡增至882亿元。

polest雷军都开始造车了,为何李书福却偏要跑去造手机?
文章插图

图表来自:财经十一人
吉利对每年的研发开支进行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目的是以当年利润冲销或未来数年分期摊销。结果,无形资产的摊销每年都在增长,导致财务包袱越来越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大规模地增加产销量,才能摊薄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然而,受到市场竞争的挤压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2018~2020年,吉利汽车的年度销量从150万辆下滑到125万辆,吉利汽车的年度总营收从1068亿元下降到924亿元,进而导致净利润则出现腰斩,从2018年的126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55亿元。

polest雷军都开始造车了,为何李书福却偏要跑去造手机?
文章插图

图表来自:敲黑板
成本不断累积攀高,利润空间却不断缩紧,这就是吉利品牌扩张战略要面对的困局。因为资金链绷紧,吉利不得不动用股权融资手段。
2020年6月,吉利汽车以每股10.8元港币的价格,完成了6亿新股的配售,融资64.47亿港元。要知道,就连吉利蛇吞象沃尔沃那几年,都没用过这招。
从资本开支预算的变动上,也能看出李书福对吉利未来的忧虑。
内忧外患,吉利急需一个新的刺激。
为什么是手机?
新的刺激,为什么是手机?
这个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两大智能移动终端,如今,智能汽车被认为是第三个。
电脑发展得最早,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如今已经延伸出笔记本、平台等多种形态,成为现代人办公的必备工具;智能手机,缘起于苹果和谷歌的技术突破,如今正值巅峰,智能手机成为人类每天都要携带的必需品;而智能汽车,还在发展的初期,全球车企都在探索它技术质变的奇点。

polest雷军都开始造车了,为何李书福却偏要跑去造手机?
文章插图

在李书福看来,手机是和所有智能终端互动的“链接工具”,他曾公开表示“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
在此之前,手机与车机更像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产品,但如果打破两个世界的次元壁,或许就是打开智能汽车新世界的契机。
从这一点看来,小米造车,吉利造手机,其实背后都是一个逻辑。
吉利与小米:面向而行,殊途同归
9月28号,吉利宣布造手机,此时距离3月30日小米入局造车,仅仅过去半年。李书福与雷军同时出手伸向对方领域,难道是机缘巧合?
并不是,其实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吉利造手机和小米造车都是相同的逻辑——(1)构建智能生态;(2)拉动新的增长曲线。
前者先按下不表,我们稍后再细说。
后者不仅包括拓展新业务领域,也有通过跨界,反向刺激停滞业务的目的。
如果观察一下过去几年小米公司(及生态链企业)在手机及IoT领域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就能发现,小米在通过探索生态产业,为公司谋求第二曲线,即找到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