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是什么品格

于谦在十几岁就写下一首名垂千古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就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是什么品格

文章插图
粉身碎骨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于谦的故事 , 这位于谦不是喜欢抽烟喝酒烫头发的相声界皇后于谦,而是明朝时期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从小饱读诗书,深谙兵法,可谓是文武全才 。
他在十几岁就写下一首名垂千古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就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
相传有一天,于谦在郊外散步 。无意中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一群工匠们在煅烧石灰 。他看着从深山采下的黑不溜秋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
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石灰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
他把石灰比拟成了人的一生 。前面两句描写了山石具有坚硬的特质 , 但也需要经过大火的磨炼才能成为可用之处石灰 。
后面两句借物言志 , 通过石灰即使化成粉末,也要把清白留在人间,勉励自己要做清白有用之人,即使遇到什么困难都毫无畏惧 。
这首诗真实地流露出了于谦的豪情壮志,与人生信仰,而他的一生也是恪守了自己的人生信仰 。
公元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 。少年时期志向高远,勤学苦读 。年仅26岁就已经考中了进士,可谓是少年得志 。
一身正气的他不畏强权,在汉王朱高熙叛乱的时候,更是出言痛斥 , 并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 。
宣德五年又以兵部右侍郎之名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不向宦官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 。后来得到河南,陕西两省百姓、官吏以及藩王向明英宗请命才得以官复原职 。
公元1449年,瓦剌南下来犯 。明英宗朱祁镇受宦官王振蛊惑,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 。在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时任兵部左侍郎,毅然担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 。
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 , 精锐覆灭,此时正是事关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之秋 。
到底是战是守,文武百官都是不知所措,许多官员因惧怕瓦剌军的凶狠,主张放弃北京,南迁以求生存 。侍讲徐有贞更是以星象有变为由,主张迁往南京 。
此时 , 于谦挺身而出,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 。”理由是北宋的南逃,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所以于谦主张保卫京师,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 。
同时,在这紧要关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又带头拥立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为景泰帝,史称明代宗 。
朱祁钰登基称帝后升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北京保卫战 。于谦在瓦剌军气势正盛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击败了他们,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明朝 。
朱祁钰登基称帝以后,瓦剌觉得不是大明的对手,而且大明也拥立了新的皇帝 , 明英宗朱祁镇失去了谈判的价值 , 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朱祁镇给放了 。
明英宗被放回以后 , 被景泰帝尊为太上皇 , 实际上是把他给软禁在了南宫 。
景泰年间 , 于谦尽心辅佐明代宗恢复了明朝的元气 , 但是于谦的刚正不阿也引起了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嫉恨 。
景泰八年,看见景泰帝朱祁玉病危 , 觉得他气数已尽 , 便策划了“夺门之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朱祁镇重新登上皇帝宝座 , 明代宗被废为郕王 。
明英宗为了重新树立威信 , 稳固自己的帝位,开始大规模铲除景泰帝朱祁钰的大臣班底 。
于谦是朱祁钰最信任的大臣自然首当其冲,再加上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一直想置于谦于死地,所以他们一直在明英宗面前煽风点火,添油加醋,没少给于谦安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 。
最终 , 朱祁镇还是赐死了于谦 。
于谦死后全国为之震动,天下百姓无不为之恸哭 , 就连明英宗的后人也没有忘记于谦的清廉正直和忠君为国 。
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曾经说:
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着劳绩 。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 。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所以在明宪宗即位的时候就为于谦平反 。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是什么品格】明英宗的孙子明孝宗更是对于谦赞赏有加,他曾经说:
气禀刚明,才优经济 , 兼资文武,茂着声猷,当皇祖北狩之时,正国步难危之日,乃能殚竭心膂,保障家邦,选将练兵 , 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 , 人心为之晏然,回銮有期,论功应赏,不幸为权奸所构,乃陨其身,舆议咸冤 。
明孝宗时期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于谦的祠堂,由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管理祭拜 。
纵观于谦一生 , 一直是在践行自己曾经写下的那两首诗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权奸小人充盈的官?。?在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他刚正不阿,忧国忧民 。
在外敌围城、君臣无助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保卫大明,立奇功 。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世人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