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什么时候灭亡 西晋灭亡后是什么朝代

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正式灭亡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晋朝灭亡后第一个朝代是刘宋 。但事实上是东晋灭亡后中国就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混乱时期,列国如走马观花似的更换,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割据政权,更迭达16个 。

西晋王朝什么时候灭亡 西晋灭亡后是什么朝代

文章插图
公元306年,当西晋的王爷们还在忙着争权夺利之时,氐族人李雄在成都称帝,宣告了仅仅统一二十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走向分裂 。
十年之后,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向前汉皇帝刘聪投降,西晋灭亡 。这段期间内北方大量的汉族士大夫逃往南方,北方成为了胡人的天下 。
此后汉人在南方建立东晋,之后又有宋、齐、梁、陈四朝取代东晋轮番登场 。
但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小,实力也越来越弱,最后沦为一个偏安在东南方的不起眼的小国,只能守在角落地坐以待毙 。
中华文明,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 。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南方的正统已然堕落,但北方毁灭的余烬之中,却还残留着星星之火 。
五胡乱局
西晋灭亡后的一百二十余年时间里,北方有十余个政权交替登场,争权夺利,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
实际上当时的政权并非只有十六个,而且统治北方的民族也不是只有五个 。
除了匈奴、羯、鲜卑、氐和羌之外,还有丁零人、卢水胡人、高句丽人以及汉人的建立的势力 。
这段期间北方大地战火不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死于非命 。这其中有汉人,也有很多胡人 。
但看似处于一片黑暗和野蛮之中,文化却未灭绝 。
因为无论胡人和汉人,都没有放弃汉制 。
这些国家的君主几乎全部称帝,而将游牧民族的最高头衔单于作为次一等的称号,而且这些政权中较为强大的国家,其君主往往汉化程度较深 。
比如汉赵光文帝刘渊,他拜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并且好读《史记》、《汉书》等史书,尤其喜欢《左传》和《孙吴兵法》 。
并且刘渊称帝之时更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俨然以汉人正统自居 。
再比如后赵明帝石勒,虽为奴隶出身,却十分崇儒,他开设了多所太学和小学,让自己的族人学习已经被东晋士人抛弃的儒学,提拔了一批汉族士人,并且重视农业生产 。
而石勒更是耻于被称为胡人,他禁止说“胡字”,据说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胡瓜才被改称作黄瓜,胡饼被改称为烧饼 。
即便靠着快马弯刀夺取天下,终究还是需要靠丝衣和乐舞来享受生活,靠绘画和典籍来丰富内心,靠汉法和制度来巩固统治,这就是先进文明的吸引力 。
而一度随着士族的堕落而走向沉沦的中华文明,也在接触到狂野的胡族后,焕发了新的生机 。
然而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 。虽然一些胡人领袖倾心汉化,却没能将这种个人意识形成传统 。
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后继者往往陷入野蛮的杀戮中,从而导致政权的迅速溃灭,纷争再起,人民再度陷入苦海之中 。
直到一百二十三年后,世代重视汉文化的北魏出现,才结束了这种乱局,使中国北方重新统一 。
同时,也让胡汉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 。
北魏兴衰
历代君主都重视汉化,是北魏得以在众多胡人势力中崛起并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
而到孝文帝时期,这一汉化进入了高峰 。
在孝文帝的推动下,北魏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开展汉化,使全国无论官制,田制,衣着,语言都与汉人无异,俨然成为正统的中原王朝,这也使得北魏进一步走向强盛 。
但种种成功之下,也埋藏着隐患 。
因为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鲜卑人很容易便接受了汉文化 。
但同样因为缺乏文化底蕴,使得他们无法辩证地认识这种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而是毫不选择地加以吸收 。
在学习种种优秀制度的同时,他们也将腐朽的门阀制度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过来 。
北魏沿袭了九品中正制,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再度出现 。
更重要的,是对门阀的划分 。
跟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贵族成为了士族,而那些镇守边关,往日身份显赫的鲜卑贵族,则成为了身份低下的寒族 。
巨大的落差激起了强烈的不满,最终导致边关六镇的军人发动了叛乱,史称六镇起义 。
烽火很快蔓延至全国各地,关陇、河北不断有民变发生,时局仿佛回到了东汉末年 。
乱世英雄起四方,很快,就有一个英雄崭露头角 。
晋阳军阀尔朱荣借朝廷之名,以镇压叛乱为由不断壮大实力,最终成为北方实际上的霸主 。
但拿着曹操剧本的他,却走上了董卓的道路 。
进入洛阳后,他先是将太后和小皇帝沉河溺毙,接着又将北魏王公大臣两千余人骗到河阴尽数屠杀 。
站到了董卓起点上的尔朱荣,也只能奔向董卓的终点 。
狂妄的他最终在酒宴上被孝庄帝亲手刺杀,天下再度陷入群雄逐鹿的局面 。
魏末的真正主角并不是尔朱荣,而是两个人,也是两条路线 。
假面与破面
日本著名动漫《死神》,讲述的是守卫世界秩序的死神,与带着面具的恶灵“虚”之间的战斗故事 。
双方在经历了长期的对抗后,开始试图吸收对方的能力,从而演变出了新的形态 。
虚为获得死神的力量摘掉了面具,成为了破面;而死神则虚化带上了面具,成为了假面 。
这种状态,很像是高欢和宇文泰之间,或者说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之间之间的对抗 。
尔朱荣死后,又经过了一番争夺,最终又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控制了北魏的东西两部分领土 。他们各自扶植皇帝,仍以魏朝自居,史称东魏与西魏 。
高欢祖上是西晋太守,后来在鲜卑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做官,随后家族又长期生活在六镇之一的怀朔镇 。到了高欢的时代,高家的生活习惯已经与鲜卑人无异 。
宇文泰的祖上是鲜卑宇文部的酋长,虽然他也出生于边地,但从日后的作为看来,却是倾向于汉化的 。
一个是汉化的胡人,一个是胡化的汉人 。
而西魏和后来的北周在宇文泰的领导下走上了汉化的道路,东魏和后来的北齐则因高欢为了拉拢六镇旧部,而持续鲜卑化 。
西魏和东魏,北周和北齐,就是那个时代的破面和假面 。
这也是两条融合路线的优劣之争 。
最终拥有开局优势的北齐日渐衰败,为北周所灭 。但获得胜利的北周却也没能笑道最后 。
走向新生
北齐的灭亡证明了汉人胡化的失败,但北周也无法证明胡人汉化的成功 。
北周基本上沿用了北魏的制度,士族门阀阶级仍旧垄断着特权,长此以往,仍旧会走向那条腐朽的老路 。
似乎胡人无法对汉制中的漏洞进行修复,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还要靠汉人 。
于是杨坚登场了 。
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在北周政权交接的过程中攫取了权力,从此一步一步把持朝政,最后逼迫年轻的北周静帝禅位于自己,使北方又重新归于汉人统治 。
当上皇帝后,杨坚综合了北魏、北齐与北周的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
他吸收了北齐的制度创立了五省六曹制,成为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前身;他实行州县二级制,大大精简了行政机构,节省了朝廷的开支 。
最重要的,是他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这个使士人走向堕落的根源,采取了相对而言更为公平的科举制 。
科举制在此后不断完善,成为底层人民改变身份的重要上升途径,也打破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 。
经过这一系列改革,终于使中华文明在经历二百余年的沉沦之后再度焕发活力,强大的隋朝轻易便将江南苟延残喘的陈朝消灭,重新完成了统一 。
从西晋到隋,实际上是中华文明在发展陷入死局而衰落之后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在与之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改进自身,继而走向新生的过程 。
【西晋王朝什么时候灭亡 西晋灭亡后是什么朝代】这一过程也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固步自封只有自取灭亡,只有保持开放和包容,才能愈发走向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