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诗后被杀了吗 曹植是被曹丕杀死的吗


曹植七步诗后被杀了吗 曹植是被曹丕杀死的吗

文章插图
曹植的人生是以他父亲曹操的死为界限,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 。曹操在世时,他是个倍受恩宠的贵族子弟;曹操死后,因有与兄长曹丕争过世子的经历,受到曹丕在政治上的打压和迫害 。
曹植后期生活极其惨淡和悲壮,空有满腔的雄心壮志无法得以施展 。千百年来,人们都惋惜曹植的不幸遭遇,唾弃曹丕不念手足之情,殊不知曹植的悲剧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 。
一、王侯之子,才华盖世曹植,字子建,生于公元192年,魏武帝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三个儿子 。曹植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中的领军人物,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三曹” 。
南朝文学家谢灵运评价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后世没有人反对这一说法,由此可知曹植才华盖世,这也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 。
曹植最早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卞氏 。曹植在母亲的陪伴下长大,每当曹操率兵外出打仗,他就会听到母亲的哼唱“薤上露”的曲子 。《薤露行》是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薤露”二字是说生逢乱世,人的生命就像薤菜叶上的露水,转眼间就蒸发了 。
母亲希望年幼的曹植要以父亲为楷模,成为匡扶天下的杰出人才 。曹植走进父亲的诗行里,一字一句向母亲讨教,这种纯出自然、有感而发的启蒙教育,为曹植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曹植十多岁,就能背诵几十万字的辞赋文章,才华横溢,以至于曹操都怀疑他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 。《三国志》记载: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东汉末期,诸侯割据,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曹操消灭了他最大的对手袁绍,建立了以邺城为根据地的北方帝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有名无实的汉王朝实际掌权者 。
建安十五年,曹操修筑铜雀台 。曹操率领儿子们登台参观,让他们即兴作赋 。十九岁的曹植援笔立成,所写《登台赋》让曹操大感惊奇,由此深受喜爱 。
曹植二十三岁,曹操远征孙权,留下曹植留守邺城,委以重任,此时曹操颇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意愿 。曹植和丁仪、杨修等人交好,暗中培植自己的羽翼,以图和哥哥曹丕争夺储位 。
二、储位之争,因小失大史书记载,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和刘备以及孙权比起来,曹操可以说是最能生了 。但是儿子多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曹操百年之后,立哪一位为继承人呢?
如果长子曹昂没有战死,或许就没有曹丕和曹植什么事了 。如果曹冲没有过早夭折,或许曹丕和曹植也不会有机会 。
曹昂和曹冲死了,剩下卞夫人所生的四个嫡子都有获得继承人资格的可能 。其中,最有才华的曹植和同样有才华还有谋略的嫡长子曹丕最有竞争力 。于是,围绕曹丕和曹植,群臣分成了“曹丕派”和“曹植派” 。
曹丕五岁能文,八岁时就能骑马射箭,十余岁就随父远征,可谓文武全才 。因为比曹植年长,政治斗争经验也更加丰富 。按照封建时代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曹丕无疑是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但是曹操,又希望选择最贤能的儿子作为继承人,于是,他开始刻意考察曹丕和曹植 。
在和哥哥曹丕的储位之争中,曹植因为年纪轻轻,缺乏斗争经验,加上文人放浪形骸的性格,最终犯了几个小错误,失去了父亲曹操的信任,败下阵来 。
在与哥哥曹丕的明争暗斗中,曹植广纳党羽,结党营私,任用和曹丕有隙的丁仪、杨修等 。杨修等人不仅帮助曹植出谋划策,而且互相诗文唱和,关系非常亲密,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
有一次曹操与众大臣商议,想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后,秘密请吴质到内府商量,害怕有人发现,就用装丝绸的大车把吴质藏在其中 。杨修得知此事,直接报告给曹操 。第二天,曹操下令到曹丕的大门拦车检查,结果检查的使者看到车里是丝绸,曹操疑心杨修是在加害曹丕 。
曹操经常会询问曹植和曹丕一些政治或军事的问题,让他们发表看法 。杨修事先将答案写好交给曹植,曹操每次问曹植,他都能够对答如流 。曹操很怀疑,暗中调查,发现了杨修和曹植的秘密,于是开始疏远曹植,动了杀杨修之心 。
《三国志》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非常失望 。曹植始终是个文人,喜欢喝酒,喝醉了还不守规矩 。曹操尤其注重法度,曾经因为自己违反法令,坐骑受惊踏毁庄稼而割发代首,又怎么能容许自己的儿子如此放纵呢?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世子 。曹植争储失败,一蹶不振,失意之下,更加放纵沉溺于酒色之中 。
《三国志》记载:太祖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在病逝的前一年,曹操深知命不久矣,还想给曹植一个翻盘的机会,但是曹植自己放弃了 。曹操一生征战沙场,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最后都能够积极振作,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或许此时,曹操才发现自己一开始就看错了这个过于聪明,内心极度敏感的儿子 。曹植的自我放逐,也就是曹操彻底的失望 。
一年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不久就废黜汉献帝,建立魏国 。储位之争的失败,注定了曹植日后悲惨坎坷的人生 。
三、失去自由,郁郁而终皇帝只能一个人来做,自古以来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不知有多少手足兄弟互相残杀,流血争斗 。
曹丕称帝,表面上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兄弟全部封侯,实际上是将他们都流放到外地,同时派出“监国使者”,监视这些王侯的一举一动,然后逐步开始清除那些最具有威胁性的兄弟 。
第一个倒霉的是二弟曹彰,曹彰获悉曹操的死讯后,带着自己的兵马去找曹植,表示愿意拥立曹植为接班人 。曹彰能征善战,而且还拥有属于自己的部队,曹丕很不放心 。如果二弟有异心,那就是对曹丕最大威胁 。
曹丕在文武百官的拥立下继承王位,曹彰的人马还没有走到都城,就收到了曹丕召见的命令 。曹彰不得不从,独自前往拜见哥哥曹丕,当夜二人待在一起,第二天曹彰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
曹彰死后,曹植被推到政治高压之下 。他曾经是曹丕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现在曹丕继位,能够放过这个数次三番威胁到自己的弟弟吗?
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萁”的故事讲的就是曹丕想要杀掉曹植,对他进行逼迫的故事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用自己的才华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煮豆燃萁”道出了自古以来,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残酷 。
曹丕虽然没有杀曹植,却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和限制 。首先,消灭了曹植的羽翼,找借口把丁仪、丁廙及其家中男丁全部杀光 。其次,囚禁曹植,曹丕在每个王侯的封地都安插监国使者 。曹植在封地,一言一行都有人监督指点,大事小情都需要请示京师 。
曹操死后半年,曹植想在封地祭奠,当即上呈《请祭先王表》,并“乞请水瓜五枚、白柰二十枚”作祭品,结果遭到曹丕的严词拒绝 。
《三国志》记载:植与诸侯并就国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其年改封鄄城侯 。曹丕不会因为一首“七步诗”就放过曹植,曹彰死后,他们共同的母亲卞太后非常伤心 。曹植被诬告,卞太后她听说曹丕还要杀了他,于是悲痛欲绝,叫来皇帝曹丕大骂一顿,曹丕迫于母亲的压力,没有杀曹植,但是降低了他的爵位 。
曹植由乡侯改降为城侯,在城地被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又被治罪,被迁回邺城旧居,闭门思过 。这样的打击使曹植诚惶诚恐,处处小心,他那“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的习性改了许多,而且还曾向曹丕上《责躬诗》,自责有罪,得到了曹丕的嘉许 。
曹丕最终没有赐死曹植,是因为他已经消除了曹植的威胁,曹彰的死亡给母亲带去了巨大的痛苦,他不愿再让母亲伤心 。身为帝王的他,更不愿意留下一个迫害手足兄弟的骂名 。
曹丕在位七年,曹植始终战战兢兢,处于崩溃的边缘 。因为屡遭诬陷和贬谪,曹植从一个风流倜傥、光彩照人的翩翩佳公子,变成了衣食不保、颠沛流离,毫无人生自由的阶下囚 。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陈王,在忧郁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此时,曹丕已经去世六年 。
曹植处心积虑地争夺太子之位,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他不懂得韬光养晦,锋芒毕露、恃才放浪,同时也与他网罗党羽,结党营私有关 。曹植行为放纵,不能约束自己,屡犯法禁,导致曹操震怒,最终因为失宠而失败 。
毫无疑问,曹植在诗歌、辞赋和散文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了建安时期,乃至后世的文学大家 。比起父亲曹操与兄长曹丕,虽然在政治上黯淡无光,但是在文学上,曹植却成了闪亮的焦点 。
【曹植七步诗后被杀了吗 曹植是被曹丕杀死的吗】曹植的才气使他赢得了“才高八斗”的美誉,他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学的发展,曹植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曹植,或许我们的文化殿堂将会黯淡许多 。他的文学成就,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