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不愿意买买买了?( 二 )


某种程度上 , 疫情也强行阻断了一些年轻人的消费欲望 。
此前 , 工作两年的95后周辰是没想过省钱的 。
“工作的烦躁就是要用消费的快乐来消解” , 房价太高 , 养老太远 , 周辰向来觉得存钱的意义不大 。 相反 , 在她看来 , 只有花钱才能给工作带来持续的动力 。
从自己赚钱开始 , 周辰每周至少会有一到两次和朋友约在餐厅吃饭 , 人均都在一百以上 , 请朋友吃饭亦是常态 。 每月日常外卖、聚餐、买零食的钱加起来近三千 , 几乎占到了周辰收入的1/3 , 再加上在北京四千多一居室的房租支出 , 她的账户很少有余额 。
疫情改变了周辰的消费结构 。 今年五月 , 北京暂停了堂食 , 小区封控 , 外卖只能送到小区大门外 。 一个多月里 , 周辰的聚餐和外卖都被囤菜自炊代替了 。 花在吃上的钱在这个月锐减到了七八百元 , 周辰无意间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存钱 , 感受到了低消费后的“成果” 。
越来越多像周辰这样激情消费的年轻人进入了理性消费行列 。
王蕊也在疫情防控期间改变了外卖的习惯 。 她所在的城市一单外卖的均价往往在20元-30元 , 自己囤菜做饭后 , 她每天花在食材上的钱锐减到了10元以下 。
疫情让她养成了大批量购买面包、速食等的习惯 , 如何在大量囤货时 , 找到优惠的购买方式 , 计划好食材的消耗与补充 , 这些“特殊时期”的问题让她的消费观逐渐有了精打细算的味道 , 并延续至今 。
与此同时 , 无论是疫情封控造成的即时配送运力不足 , 还是网购环节常常发生的发货延缓、快递滞留等 , 都让年轻人与敞开消费、即时满足的诱惑断联开来 , 在付款时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 。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职场人消费信心报告》显示 , 今年6.18期间 , 75.6%职场人消费低于5000元 , 消费在5000元至8000元的受访者占比17% , 消费超过8000元的人仅占5.5% 。
年轻人的“钱袋子”收得更紧了 。
为什么不再买买买了?新世代的年轻人们进入了一场“压力测试”——从未有过的“饥饿感”袭击了他们 。
塔勒布在《反脆弱:从不确定中获益》中写道 , “风险管理人士往往通过历史来推断所谓的最糟情境 , 并据此估计未来的风险 。 ”
某种程度上 , 中国年轻一代是对“最糟情境”毫无感知的一代人 。 入世二十多年 , 中国经济的飞涨和物资的不断丰富 , 让年轻一代对“饥饿感”的认知完全不同于其他群体 。 疫情影响年轻人的 , 不仅是短暂生活状态的改变 , 更是未来对风险想象的永久刷新 。
周辰真正感到不安是从身边的朋友突然失去工作开始的 , 收入会一夜之间断流 , 尽管她知道这个概率一直存在 , 但这个消息才真正影响到了她的生活——她对自己失业风险的评估也发生了变化 。
她开始主动存钱 , 保守消费 。
关掉花呗、调低信用卡额度甚至提前还房贷、拒绝各种形式的贷款的年轻人在这两年越来越多 , 沉浸于消费满足的年轻人逐渐意识到:未来的钱并没有那么好花 。
上大学时 , 李可最常用的支付就是花呗 , 尤其是在买一些价格贵的电子产品 , 当月的生活费又不够时 。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买买买了?
文章图片
大学生对超前消费的印象普遍是乐观而安全的 , 校园生活的不可控支出较少 , 来自父母的生活供给又固定而可靠 , 使用分期付款 , 就能跳过几个月的攒钱“早买早享受” 。
问题出现在了李可走出校园的第一课 , 她前脚刚用分期付支付了一年的房租 , 就遭遇了蛋壳公寓暴雷 , 被赶出出租房后 , 她还要继续向银行偿还剩下十个月的房租 。 没人想到 , 疫情导致了长租公寓的经营骤然崩盘 , 象牙塔外处处是意外 。